教學問題描述

〈諫逐客書〉為典型的論說文,為了能精準的教給學生文本中的佐證事例,採取了傳統的講述方式,學生反應不如預期。

  第一回教學反省
P1 傳統的講述教學法,無法立即了解學生的吸收狀況,看似安靜地聽講,學生卻失去了課堂上的思考,該如何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
TT1

一、暫行理論:鷹架理論

鷹架理論源自於蘇俄心理學家Vygotsky的學習理論,其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過程是經由「內化」或「行動的遷移」,將社會意義及經驗轉變成個人內在的意義(1962)。 鷹架的功能就是幫助處於實際發展層次的學習者,跨越貼近發展區,進而達到潛在的發展層次。

一般說來,廣為大眾所接受的鷹架內涵為:「學生內在心理能力之成長有賴於成人的協助,且此協助應建立於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當學生停留在某一認知層次時,若教師可提供有系統的引導或關鍵性的指點,則學生較容易超越原來的認知層次。在此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的引導與指點即為鷹架」(徐椿樑,2001)。

鷹架支持的重點在教師以輔助者的角色,將學習內容結構化,並透過學習者學習歷程的層次漸進,建立自我的學習之垂直鷹架,以及同儕或有經驗的學習者的水平鷹架,共同建構成的學習網路。鷹架的兩個重要議題便是「溝通」與「認知」,透過語言的社會互動功能將有助於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解決與反思能力,以達成學習遷移的效果,並促進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之培養(張菀珍,1997)。

根據以上的定義,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落實鷹架理論的做法就是: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習者特性提供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需的鷹架,並且該鷹架的支持程度會隨著學習者在實際學習的情況不斷調整修正,學習的責任應在過程中逐漸由教師轉移至學習者,而其轉移時機則應視學習的實際情況而定。

二、實作策略

運用「鷹架理論」在〈諫逐客書〉的教學中,除了講述文本字句外,在提問的過程中,先提供學生基本的架構,避免天馬行空找不出該段落的重點。

師:在第二段當中作者提出了好幾位的國君去證明逐客是一大荒謬,請問大家可以在文章當中找到幾位君主的例子?

生:總共4個。

師:沒錯,就是四個,那大家再找找,他們各自任用了那些客卿?

生1:秦穆公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生2:秦孝公用商鞅變法

生3:秦惠王採取張儀的計策

生4:秦昭王用范雎

師:非常好,同學都找出了李斯所提出的例子,那接下來就請同學試著將第二段文字整理出表格,加強印象。

生:老師,表格要怎麼畫啊?

師:那老師先提供一個架構給大家,你們可以試著增刪,請大家看黑板

給予學生5分鐘,自行翻閱課本整理,再採自願式上台完成黑板上的表格並說明

三、參考文獻

賴坤弘(2009)。教學中的鷹架作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學活動相片

 

EE1 提供鷹架共學習者有所依據,老師給予學生的5分鐘時間對文本進行整理,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整理出〈諫逐客書〉中以史為證的事例,但發現班上還是有些語文程度不佳同學無法自行完成,在那段時間當中,有發呆、無所事事的狀況產生。
 

第二回教學反省

P2 避免語文程度不佳同學分心,如何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如何增進全班的課程參與度
TT2

一、暫行理論:合作學習

傳統的教學中,獲得酬賞的方法來自於競爭,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中下程度的學生極少獲得酬賞,不容易產生學習興趣。也因為某一個學生的成功,會減低其他學生成功的機會,造成同儕間的競爭與對立,也可能使高成就學生成為敵對的對象。

在合作學習中,要獲得酬賞的要素,包括了個人績效責任的展現及團體學習目標的達成。學生為達成團體學習目標,不只需要自己努力,還要幫助團體中其他人;在這樣的酬賞結構下,造成合作學習中,學習過程合作的目標結構。同時也形成了合作學習的兩大動機—「個人的學習表現為團體累積得分」和「有優秀表現的小組才能獲得籌賞」(謝文芳,2007)。

合作的目標結構產生了一種學習情境—個人的目標取決於團體的成功成。每個人都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其它的成員達成目標。團體中的成員達成目標時,不只獲得教學者的的口頭表揚、實質獎勵,更會得到同團體裡其他成員私下的激勵及讚賞,如此可以激發學習動機及興趣。相反的,未盡自己最大努力的成員,也會受到來自團體成員所給予的壓力;所以團體成功所獲得的加分及獎勵,甚至是成員的彼此相互勉勵,都能進一步增加學習的動力。

在合作學習的情境中,學生處於合作的目標結構下,高成就的學生被視為團體中可提供協助的角色、中等成就的學生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獲得酬賞、低成就的學生也能獲得同儕的協助、鼓勵,在進步和團體的成功中,獲得內在學習的動力。

二、實作策略

採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依照段考國文成績表現進行異質性分組,每一組四個人,分組討論或搶答解題,給1-4分,也就是程度愈差的回答,得分愈高,又參考翻轉教學中許多先進的經驗,對於組內成員的稱呼,就用王牌投手、教練等稱呼,避免給人有貼標籤的感覺。

一開始先指導學生心智圖的畫法,依舊以第一段為例,先逐步帶領孩子了解心智圖的概念,讓它們組內討論畫出草稿(其中一組草稿圖如右),接下來分工合作刪減後畫在壁報紙上,完成後上台分享成果,講解〈諫逐客書〉課文的架構,增加對文本的熟悉度。

三、參考文獻

  1.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頁。
  2.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3-55頁。台北市:五南。
  3.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教學活動相片
EE2 對於文本內容似乎較有深入理解,但講解的過程中,只有負責說明的那位主講者條理較為分明,其他組員對於老師的抽問,還是似懂非懂,無法融入文本主人公的思考脈絡,無法理解李斯及秦王的觀點,及說服理論的運用。
  第三回教學反省
P3 如何讓學生更能融入文本的情境?如何更能理解文本中說服理論的運用?如何提高成員對文本更深入的思考及運用於生活?
TT3

一、暫行理論: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之所需,應用電腦多媒體網路特性,將資訊科技視之為 教學工具(徐新逸,2002,頁65)。

建構論者認為知識是經由學生自我觀察外在事物後探索、體會、與省思等思考活動(Thinking Activities)而建立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學習環境。在建構論的主張下,老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蛻變到知識建立的協助者。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也由“從老師身上學(Learning from Teacher)”轉變成“和老師一起學(Learning with Teacher)”。正由於此種學習觀點的改變導致了現今學習科技的發展。早期學習科技發展者注重如何利用科技建立一個學習環境,此環境提供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可從中穫得知識,此種提供教學資源的方式依然採用知識是被傳授的觀念,而非知識是自我建構的觀點,其目的是要取代老師傳授知識的角色。然而受到建構論的影響,現今學習科技的發展注重如何把科技當作學習工具,學生利用這些工具發展知識,也就是學生將工具當作學習伙伴(Learning Partner)。學生與科技間的關係如同學生與老師間的關係,由“從科技學(Learning from Technology)”轉變成“用科技學(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二、實作策略

課文講解完畢,學生也完成了課文結構的心智圖,對於文本內容有基本的認識,現階段要加強學生理解李斯及秦王的心態,更要將其說服技巧運用在生活,依照之前異質性分組,四個人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的討論,教學程序如下:

  1. 決定各自扮演的角色:基本規定要有李斯、秦王、本土派官員這三個角色,第四人的角色可以自訂之。
  2. 組成line群組:網路的方便,讓許多的討論就直接在群組裡進行,要求學生line的名稱改為扮演的角色後面括號中寫出自己真實的姓名,方便老師批閱。
  3. 使用手機進行文本中角色各自的陳述。
  4. 各組擷取群組討論的內容,將圖片傳給老師。
  5. 老師整理後公告在班級臉書上,讓其他組別參考。

 

三、參考文獻

  1. 徐新逸 吳佩謹(2002)。 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 教學科技與媒體, 第59期, 63–73頁 
  2.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 第72期, 2–9頁
教學活動相片

EE3 直接使用手機、平板的上課方式,學生參與度提升,平常不會想要拿起課文來研究的同學,連翻譯本都拿出來仔細閱讀,平常害羞內向不好意思參與討論表達自己想法的同學,也在line群組裡侃侃而談,活潑呈現出文本中角色各自的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ina~小瑜兒 的頭像
    Reina~小瑜兒

    "瑜"游翰海

    Reina~小瑜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